导航菜单
首页 >  大学生逆向考研 到底是迫不得已还是另有原因  > 大学生“逆向考研” 到底是迫不得已还是另有原因?

大学生“逆向考研” 到底是迫不得已还是另有原因?

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正式报名将于10月5日启动,关于“逆向考研”的话题也开始升温。所谓“逆向考研”,是指一些本科毕业于“双一流”(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学生,考研不再局限于报考“双一流”高校,而是把报考目标投向非“双一流”(俗称“双非”)的普通院校。这种“向下考”的“逆流”,到底是迫不得已还是另有原因呢?

[问题1]

大学生为何要“逆向考研”?

多重因素导致考生奔“双非”

中国传媒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 王维家

作为一个名词,“逆向考研”是一个较为形象也颇为时髦的说法,与“逆向考研”对应的,就是所谓的“正向考研”。人们通常认为,“双一流”高校的办学水平、综合实力、社会知名度要高于“双非”高校,是学生和家长心目中的理想大学。如果“双非”高校的本科生毕业报考“双一流”高校研究生,通常被认为是“人往高处走”,有志气、有追求,即所谓的“正向考研”;若是“双一流”高校本科生毕业报考“双非”高校研究生,就有可能会被认为是不思进取、缺乏追求,类似“水往低处流”,属于“逆向考研”。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逆向考研”的现象呢?归纳起来不外乎几点:首先是考研竞争加剧,压力增大。近年来,考研人数节节攀升,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为341万,2021年达到377万,2022年更是飙升至457万。在浩浩荡荡的考研大军中,名校、名专业考研竞争尤其激烈,“百里挑一”的现象屡见不鲜,导致“双一流”高校的优势学科专业“面试”分数线不断水涨船高,随之而来的是高分落榜者比比皆是。与其报考名校高分落榜,不如报考“双非”高校拔得头筹,就成为了一些考生选择“逆向考研”的出发点。

其次是部分考生心态发生变化,本科看学校、硕士选专业、博士挑导师越来越成为现实选择。高考奔着名校来,以考入名校为荣;可是就读后发现,名校并非所有的学科专业都是优势学科、一流专业,“双非”院校虽然整体办学实力比不上“双一流”高校,但在某些学科专业上相比并不逊色,“专业优先”也就成为了一些“双一流”高校毕业生考研时的首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所谓“逆向考研”其实是一些考生在经过深思熟虑后的理性务实选择。

再次是部分“双一流”高校考研高分“落榜生”迫于无奈,被迫调剂到“双非”高校,也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逆向考研”的比例。我就此话题跟几所高校同行进行过交流,发现名校“调剂生”占有相当的比例,部分高校接收名校调剂生人数甚至超过了报考该校相关专业的第一志愿录取学生人数。这说明,部分“双一流”院校考研学生接受“调剂”选择了“双非”高校,即使心里不愿意,为求能读研,也只得接受这个现实。

同时,也有一些“双一流”高校毕业生为了减少压力、增强考研竞争力,主动选择报考“双非”高校,认为这样既可以提高研考“上岸”的成功系数,又可以借助名校光环,在今后的研究生学习中获得更高的关注度,获取

相关推荐: